人才培养

首页   >  人才培养   >  研究生教育   >  正文

    电子科学与技术(0809)硕士点


    发布日期:2023-07-27 点击数:

    一、学科简介

    宁夏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起源于1985年创办的电子信息本科专业,2004年获批电路与系统二级学科硕士点,2013年获批一级学科硕士点,同年获批宁夏“十三五”优势特色学科。学科现有自治区科技创新团队一个,自治区级教学团队一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一个。学科队伍成员50人,其中教授18人,博士27人,研究生导师33人,其中入选自治区“青年拔尖人才培养工程”国家级后备人选1人、自治区“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2人,宝钢优秀教师奖2人,中国电子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2人,宁夏大学“教书育人楷模”1人、宁夏大学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5人次。

    电子科学与技术是电子与信息等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专业,以现代电路与系统理论、现代电子技术以及相关的信息技术理论为研究体系,涉及现代电路理论、信号与图像处理、现代电子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电工电子新技术等学科的基础理论与技术。学科建设以宁夏大学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为依托,以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本科专业为基础,以宁夏沙漠信息智能感知重点实验室为创新研究平台,具有适用面宽、应用性广且发展潜力巨大等特点。学科发展定位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立足区域人才培养和产业技术研发需求,针对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气工程、控制工程等产业中的科学问题和工程实际,开展研究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学科框架和学科优势特色,以及相互交叉支撑的多个研究方向。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备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领域内宽广理论基础、实验能力和专业知识,能够从事包括现代电路理论、现代电子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电工电子新技术、模式识别与智能信息处理等学术方向以及相关交叉学科研究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1.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

    2.认真学习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具有集体主义精神以及追求真理、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

    3.掌握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中基础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洞悉本学科的学科体系和前沿发展动态,熟悉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从事相关领域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的能力,能够适应电子、电气、通信、控制及其交叉学科领域的技术开发工作;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结构,能够熟练应用本专业常用的实验方法、计算方法、分析方法等研究方法的实践能力;可胜任科研单位、产业部门或高等教育院校的科研开发、教学和管理工作。

    4.掌握一门外国语,要求能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写译能力和基本的听、说能力。

    5.具有开拓创新的工作态度,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具备较高科学文化素养,且身心健康。

    三、培养方向

    (一)智能控制与物联网技术(Intelligent Control and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本研究方向是集现代检测技术、信号处理理论与技术、现代信息理论、控制理论、机器人理论与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等于一体的跨学科、交叉型专业方向。旨在通过信息自动获取、实时动态建模、在线识别、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嵌入式系统等手段,研究以下几方面内容:

    1.智能控制理论与方法、智能信息处理与数据融合及其在物联网系统中的应用;

    2.智能机器人系统研究与应用;

    3.基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的智慧农业系统研究与应用。

    (二)复杂系统建模、仿真与应用(Complex system modeling, simulation and application)

    本研究方向以建模与仿真理论为基础,根据研究目标,建立并利用模型,以计算机系统、物理效应设备及仿真器为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分析、设计、运行和评估。涉及电路理论、电子技术、自动检测技术、控制理论、信息处理、系统工程方法、运筹学、系统建模与仿真、系统分析软件、管理信息系统理论和计算机软硬件基础与应用。研究内容包括:

    1.智能电网仿真与分析;

    2.复杂环境下的目标检测、识别与跟踪;

    3.复杂工程系统的智能检测、诊断、预测;

    4.复杂系统集成建模与应用;

    5.智能体群集行为分析与控制。

    (三)智能信息处理与模式识别(Intelligent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该方向以信息处理与模式识别的理论与技术为核心,探索对各种媒体信息进行处理、分类、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构造具有某些智能特性的系统或装置的方法、途径,以提高系统的性能。涉及现代电子技术、现代电子测量、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等学科的基础理论与技术。研究内容包括:

    1.计算机视觉及应用;

    2.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以及语音、视频信号处理;

    3.近红外、高光谱图像技术;

    4.射频识别技术、无线传感网络技术、物联网关键技术用于智慧城市、智能交通、农产品质量溯源等领域;

    5.多源信息融合、数字信号滤波处理等。

    (四)电工电子新技术(New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technology)

    本研究方向包括新型电力电子器件和数字化电力电子技术,电能的变换与控制,电能质量监测,电力传动及其自动化;风力、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新能源电力系统及其运行控制、综合能源系统及其优化配置;智能控制理论、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复杂电网分析与优化设计等。

    (五)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网络(New Gener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Network)

    本方向是基于现代通信理论与信息网络技术、信号检测与信息处理技术、多源信息融合理论与技术、计算机及人工智能技术、控制理论与自动控制技术于一体的学科交叉型专业方向。研究内容包括:

    1.认知无线电、新一代通信网络技术及其应用;

    2.极化干涉合成孔径雷达图像、光学、医学图像、近红外、高光谱图像技术用于遥感、遥测、农业、医学信息领域;

    3.泛在网络与智能信息处理。

    (六)计算电磁学与智能天线(Computational Electromagnetics and Smart Antennas)

    本方向结合了计算机技术、数值计算、电磁学、智能算法、天线理论等相关学科知识,旨在对一定物质和环境中的电磁场相互作用机理进行建模研究,用来计算天线性能、电磁兼容、雷达散射截面和非自由空间的电波。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1.电磁场数值仿真方法,电磁散射和逆散射,隐身和反隐身技术;

    2.电磁成像和遥感;

    3.频率选择表面技术;

    4.复杂媒质中电磁波散射传播及应用;

    5.天线与电磁理论、天线分析与设计、天线工程与测量技术。

    四、培养方式

    本专业学习形式为全日制培养方式,充分发挥导师组集体指导和团队培养的优势,通过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实践环节相结合,系统地培养学生掌握所在学科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积极引进各种优质教育资源,支持与国内外一流科研院所、一流大学建立联合培养、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

    1.采用导师指导与专业指导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培养。

    2.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系统地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课堂讲授与自学、讨论相结合,校内学习与校内外实践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五、学制和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基本学制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5年(含休学和延期)。符合提前毕业条件的,可申请提前毕业。

    六、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一)课程设置原则

    1.理论课设置以能读懂本专业学术论文为目的,设置本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课程。

    2.以能熟练运用本专业常用的实验方法、计算方法、分析方法等研究方法为目的,设置本专业必需的案例分析与强化训练课程。

    (二)课程设置

    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按类别分为学位课和非学位课。课程设置与学分分配具体情况见《电子科学与技术全日制学术型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表》。

    (三)学分计算

    16学时计1学分,实验课32学时计1学分,补修课不计学分。总学分至少应获得33学分,其中学位课18学分,非学位课8学分,必修环节为4学分,创新能力3学分。

    1.学位课课程:18学分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32学时)2学分。第一外国语(64学时)4学分。专业共同必修课(2门)共6学分。研究方向必修课(2门)共6学分。

    2.非学位课课程:8学分

    自然辩证法概论(16学时)1学分。论文写作指导(16学时)1学分。非学位选修课每门课程(32学时)2学分,至少选修3门课程。

    3.必修环节:4学分

    (1)教学实践与专业性实验室安全教育2学分

    教学实践与专业实习是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每位硕士研究生都必须参加,其评价材料是申请学位的必备材料之一。

    教学实践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如辅导本科生有关课程,指导实验、协助指导毕业设计(或论文)等,累计时间不少于4周。教学实践应在本学科、专业指定的教师指导下进行,完成后填写《宁夏大学研究生教学\专业实习考核表》,经指导教师及院、系审核后归入本人档案。

    专业性实验室安全教育是研究生进入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的必修教学环节,要求在研究生入学第一学期完成由学校实验室与资产管理处开设的实验室安全网络培训课程学习,并参加网络在线考试取得合格证。

    (2)文献综述、开题报告1学分。

    硕士研究生文献阅读要结合课题研究方向和具体的研究领域进行,参考文献不得少于40篇,其中外文参考文献不少于10篇,文献综述报告不少于4000汉字。

    开题报告是硕士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学位论文撰写的必要环节,要求在研究生入学第二学期完成,开题报告的内容包括:题目、理论依据(学位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案(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点)、条件分析(实验条件分析、软硬件需求)、进度安排、论文提纲等。

    (3)学术报告1学分

    在学期间,必须参加十次以上学术报告活动,每次学术报告活动结束后,硕士研究生本人应手工填写学术报告登记表。

    (4)创新能力3学分

    达到下列条件之一者可获得3学分。

    1)主持或参加研究生创新项目;

    2)公开发表专业学术论文一篇(本人署名前二位);

    3)获得省部级以上各类学术科技竞赛奖;

    4)获得发明专利排名前三位的发明人或实用新型发明专利排名前三位发明人;

    5)参加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并做学术报告(含墙报)。

    以上各项的署名单位必须为宁夏大学,否则不予认可。

    (四)课程考核方式与标准

    学术硕士课程学习考核可采取多种方式。学位课程考核采取考试方式,政治理论课亦可以采取课程论文方式。非学位课程的考核可以由任课教师根据培养方案对课程的要求决定。所有课程考核成绩实行百分制,学位课程(不含第一外国语)及格标准为75分以上及以上,第一外国语及格标准为65分及以上,非学位课程及格标准为60分及以上。

    七、中期考核

    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时间为一年,第四学期结束前进行中期考核,实行分流制。具体办法见《宁夏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办法》。

    八、学术成果要求

    申请人在申请学位时,应有1篇本人为第一作者,宁夏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的专业学术论文,在公开出版发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录用(上述论文如果申请人导师为第一作者,申请人为第二作者,视同为申请人第一作者论文)。

    九、学位论文工作

    学术硕士学位论文是科学研究工作的全面总结,是描述其研究成果、反映其研究水平的重要学术文献资料,是申请和授予硕士学位的基本依据;应体现前沿性和创新性,以作者的创造性研究成果为主体,反映作者已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以及在本学科已掌握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研究生入学后在指导教师指导下,搜集有关文献资料,把握学科发展前沿,尊重知识产权,在此基础上,完成文献综述、开题报告。论文题目确定后,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研究生拟定学位论文工作计划,并独立完成,要求达到概念清晰、立论正确、分析严谨、计算无误、数据可靠、文句简练、图表清晰、层次分明,能体现硕士研究生所具有的理论基础,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和优良的科学作风。学位论文须按照《宁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书写规范》撰写。学术硕士在学期间一般要用至少一年时间完成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的程序为:

    文献阅读、调研、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科学研究、撰写论文、论文复印、论文评阅、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的答辩和学位授予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宁夏大学的有关规定执行。

    十、毕业与学位授予

    硕士研究生在学习年限内完成培养环节各项内容并取得规定学分,通过中期考核和论文答辩,符合毕业资格者,准予毕业。符合宁夏大学授予学位条件的,可授予工学硕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