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团队   >  正文

    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学科研究方向及科研团队


    发布日期:2023-11-09 点击数:


    学院现有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该学科以现代电路与系统理论、现代电子技术以及相关的信息技术理论为研究体系,涉及现代电路理论、人工智能、信号与图像处理、现代电子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电工电子新技术等学科的基础理论与技术。该学科是“十三五”自治区优势特色建设学科,建有一个区级科研平台——宁夏沙漠信息智能感知重点实验室,一个自治区科技创新团队——“泛在网络与智能信息技术应用”,具有较强的科研与服务地方能力,以及高水平的导师队伍和人才梯队。依托该学科优势,设置有一个学术型硕士点和三个专业型硕士点,分别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和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点(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085401,通信工程085402,控制工程085406)。

    该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智能仪器仪表设计、智能控制及其算法;通信信号、随机信号和阵列信号处理理论与应用;基于计算机视觉的实时检测、识别、形态重构等实用技术、多源信息采集及数据融合;现代电力电子技术、电机传动、新能源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通信、信息网络安全、传感器网络技术;遥感技术、高光谱图像技术以及智能信息处理;射频识别技术、物联网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等领域,学科发展定位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具有既相对独立又交叉支撑的、结合地方应用和需求的5个研究方向,具体情况如下。

    方向一:遥感技术与智能信息处理

    研究内容:该方向遥感技术及其应用为抓手,以信息处理与模式识别的理论与技术为核心,探索对各种媒体信息进行处理、分类、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构造具有某些智能特性的系统或装置的方法、途径,以提高系统的性能。涉及现代电子技术、遥感技术、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模式识别与图像处理等基础理论与技术。研究内容包括:(1)遥感技术及其在农业领域应用;(2)计算机视觉及应用;(3)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4)近红外、高光谱图像技术;(5)多源信息融合、数字信号滤波处理等。

    团队成员:郭中华、毛克彪(校聘贺兰山学者)、汪西原、马瑜、王博、汤全武、魏春英、贾艳玲、宋佳乾共9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3人,讲师1人,取得博士学位4人。

    方向二:未来通信网络新理论与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该方向针对未来通信网络智简、柔性和绿色的发展需求,在通信网络新理论与新技术的前提下,交叉融合人工智能、新型电力系统、新能源、新材料、新器件理论与技术,探索未来通信网络至简的网络架构、通信网络与人工智能融合算法、射频新材料与新器件设计开发、光通信与无线通信融合机制,源网荷储互动通信关键技术、新能源融合绿色低碳关键技术、采用嵌入式与软件定义手段构造具有某些智能特性的系统或装置的方法和途径,以降低未来通信网络成本和提高未来通信网络服务质量。涉及现代通信技术理论、微波与射频系统工程、无线传感器网络、新能源与新材料、数字图像处理、嵌入式与软件定义、人工智能优化、量子通信等基础理论与技术。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网络、B5G/6G绿色低碳关键技术;(2)软件定义的量子网络加密技术;(3)嵌入式系统实时传输与接口技术、泛在电力物联网、宽带电力线载波/微功率无线双模通信等;(4)微纳米新能源材料与器件;(5)天线代理优化设计;(6)智能光波与微波融合、高速光通信技术。

    团队成员:孙学宏、刘丽萍、孟一飞、李波、伍永峰、马超、马鑫、覃国车、马占红、贾兴宁、王娜、马辽共12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5人,讲师5人,取得博士学位10人。

    方向三:新一代网络技术与机器人智能控制

    研究内容:该方向面向自治区“六新六特六优”产业布局中装备制造与数字信息产业,以物联网、人工智能、5G信息技术在六特产业中的应用为导向,探索行业相关产业链中传感技术、定位技术、多模态信息融合等技术。涉及物联网技术、机器视觉、人工智能、导航及定位等基础理论与技术。研究内容包括:(1)物联网、人工智能、5G 信息技术创新融合应用研究 ;(2)行业相关的智能移动机器人研究;(3)信息感知及智能处理方法研究;(4)信息服务平台及大数据应用研究。

    团队成员:车进、刘大铭、李春树、刘平、韩玉兰、任重义、薛丽、宋娟、白娜、康彩共10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讲师1人、助教1人,取得博士学位5人。

    方向四:新能源电力系统自动化

    面向新能源电力行业发展需求和自治区清洁能源发展趋势,研究风、光等新能源发电并网控制技术,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的优化控制、新型电力系统优化配置、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运行、能源互联网运行、节能与电能计量、高压电器与绝缘等先进技术。研究内容包括:(1)新能源电力系统发电建模、预测、协调优化控制与保护 ;(2)清洁能源高效利用与节能;(3)高压电器与绝缘技术。

    团队成员:杨国华,刘兴杰,潘欢,王金梅,梁英,纳春宁,王斌,万燕妮,马超共9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4人,讲师2人,博士8人。

    方向五:现代电力拖动与先进控制技术

    面向当前研究热点和企业实际需求,充分发挥相关多学科交叉优势,立足现代电力拖动系统和自动化技术,以先进控制技术的理论和方法解决电力拖动系统和工业生产系统中的系统分析、建模、控制和优化等问题。

    团队成员:李峰,薛丽,汤秀芬,马华杰,田茸,李虹,宋娟,白娜,蔺金元,陈鹏共10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5人,讲师2人,博士3人。